发布时间:2025-03-26 20:50:31    次浏览
今年2月,一条消息在申城引发广泛关注:开业34年的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于2月28日起正式停业,将以“上海国际俱乐部”的名义携手凯悦尚选品牌开启新的征程。
我对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开始喜爱,源于两个独特的细节。其一,饭店的店名书法由著名书法家胡问遂先生题写,笔力雄浑,彰显出正大气象;其二,其建筑风格巧妙融合了现代与复古元素,据说圆弧形屋顶的设计灵感源自七十年代那种“三五牌座钟”,我家曾有过,放在五斗橱上很多年。大饭店外墙蓝白相间与众不同,清新明亮,宁静而优雅,宛如在呈现地中海爱琴海风格,使其成为都市时尚地标之一。
记得有一年春天,我站在华山路与延安路口的静安公园,将蓝天白云映衬下的贵都圆弧屋顶与公园内盛开的白玉兰一同摄入镜头,作为“春到静安”的新闻照片,发表于《静安时报》头版。
国际贵都大饭店开业之初,上海酒店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它不叫“酒店”,而叫“饭店”,有人认为这是刻意为之,意在彰显其豪华客房、精致餐厅、舒适休闲设施以及丰富的文化活动。而我深知,“饭店”是酒店的古老称呼,正如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的经典职场小说《大饭店》(1965年出版)所描绘的那样,书中以美国新奥尔良一家高级酒店为背景, 讲述了4天半内发生的故事,畅销全球。上海老早底还有“沧州饭店”等宾馆,众所周知。
老照片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关乎爱情、时尚与记忆。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的“克勒门”艺术沙龙曾连续多年举办精彩的文化活动,通过老照片的呈现、当事人的深情回忆,辅以音乐、歌曲和书画作品展示,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我多次受邀参与,每次都沉浸其中,难以忘怀。
2013年10月,“克勒门”沙龙聚焦“王开照相馆与上海老照片的故事”活动现场,大屏幕上播放着阮玲玉、周璇、胡蝶、陈云裳等电影明星的生活照,生动再现了老上海的时尚风情,也唤起了上海人尘封的记忆。原王开摄影有限公司业务总经理孙孟英、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在现场娓娓道来,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令人不禁赞叹:那个年代的上海,曾如此繁华、摩登、美丽。
王开摄影有限公司位于南京东路378号,由广东人王炽开创立。1918年开业之初,王开举步维艰。某天,因一场大雨,一位说上海话的英国小女孩在店门口滑倒,摄影师将她扶起,为她换上干净衣服并拍照,照片在橱窗展出后,引来大量外国客户。此后,阮玲玉、周璇、胡蝶等一线明星的私人生活照和艺术照均由王开拍摄,孙中山逝世出殡等重大活动照片也由王开拍摄并广为传播,使其声名远扬。
在活动现场,主持人询问谁曾在王开拍摄过照片,许多人纷纷举手,我也不例外。王开与许多单位和个人都有着不解之缘,其资深摄影师杨先生至今仍是我的朋友。当年,与王开同处静安寺路的鸿翔时装公司闻名遐迩,许多政界要人和明星都穿着该店的旗袍走进王开摄影棚。
当大屏幕上播放阮玲玉的照片时,我想到她是我母校七一中学前身崇德女中的著名校友,校史室也有这照片展示。尽管她是肄业生,出身低微,但她的名气远超历届校长和其他学生。1935年3月,阮玲玉自杀,粉丝们在王开取来她的照片,前往胶州路万国殡仪馆送行,送葬照片同样由王开拍摄,ng28下载场面宏大,视觉冲击强烈,当时上过许多报纸头版。
多年前,王开许多记录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情的照片重见天日,引发广泛关注。2007年1月14日,一位老顾客前往王开拍摄全家福,意外发现档案室内消防龙头爆裂,导致部分藏品受损,但仍有部分照片幸存。ng28下载《新民晚报》记者得知后,迅速报道了这一消息,并邀请秦怡等历史见证人识别照片中的人物,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老照片的深度报道,如《照片主角不是电影明星而是我妈妈》《当年的摄影记忆让今天的“大平光”汗颜》等。这些报道不仅解开了历史之谜,还为人们带来了审美与文化思考。
已故海派女作家程乃珊的丈夫严尔纯、闺蜜上海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燕华这些年来,多次来到上海书展、静安嘉里中心、陕西北路艺享空间、南西社区福民会馆等文化活动现场,回忆缅怀程乃珊。
而2015年4月22日,程乃珊去世一周年之际,人们在贵都大饭店“克勒门”现场举办“又见乃珊”活动纪念她,我也参与并予以报道。活动中,程乃珊的丈夫严尔纯、作曲家陈钢、画家陈逸鸣、评论家谢春彦、作家王周生、演员陈燕华、程乃珊的学生等沪上文化界众多人士,回顾程乃珊的《蓝屋》《穷街》《金融家》等小说的创作过程,讲述中还插映了许多程乃珊生前的视频、图片。严先生提到,程乃珊是个不安分的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教育学院英语专业后,她成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但她始终热爱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后来成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并于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程乃珊的成功并非偶然。在她之前,许多教师转行成为作家,如叶圣陶、刘心武等。如果按部就班,我们可能只会多一位英语教师,却无法读到她那些精彩的作品。
纪念活动在“克勒门”举行意义非凡,因为贵都大饭店位于上海静安,距离程乃珊老宅和严先生外公家铜仁路绿屋不远,且活动主题围绕上海历史与海派文化展开,程乃珊生前也曾多次光顾克勒门下午茶活动。
2013 年,纪念陈逸飞去世八周年的专题活动中,程乃姗与陈逸飞的生前亲友齐聚一堂,共同回忆陈逸飞的艺术生涯。活动中展示了陈逸飞从未露面的儿时习作和占领的圆珠笔初稿,还有画家谢春彦等人的往事回望,以及周庄小贩演唱的纪念陈逸飞的江南小调,茶歇时,我与她交换了名片,约其为我主编的报纸副刊《百乐门》撰稿,她欣然答应。不久后,却意外得知她病重的消息,合作就此搁置,我内心抱憾不已。
程乃珊的忠实粉丝唐小姐曾在某次面试中,因对程乃珊的喜爱等原因脱颖而出,后来向我讲述她与程乃珊的更多故事:2005年,程乃珊新书首发活动上,她激动地表白:“乃珊老师,我从小就喜欢您的作品,已经20年了……”程乃珊回应道:“20年了,我也老了,感谢你这么喜欢我……”唐小姐从12岁起就开始阅读程乃珊的作品,后者的文字深深打动了她,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我鼓励其将自己追随程乃珊的故事写下来,并精心帮助润色,最终给了大篇幅,压底通栏,发表在《百乐门》副刊上。最近的《上海滩》杂志又刊登了此文,我得到喜讯,也为自己默默曾为纪念、弘扬程乃珊做过微薄贡献而欣慰。
回想起来,当年,贵都举办“克勒门”文化活动,和锦沧文华大酒店举办“骥文轩”艺术展厅相似乃尔,除了重视文化,可以赢得部分赞助的因素外,其实也是客房经营业绩欠佳、整体经营的困难的折射和反映。
1997年,一个喜庆而欢乐的夜晚,南京西路上海展览中心前的灯光雕塑《腾飞》下,一群身着红衣的“蒙古少女”载歌载舞,表现乌兰牧骑文艺小分队下草原的情景。她们的舞姿粗犷奔放,裙摆如红霞般飞旋,映衬着灯光雕塑闪烁的光芒,令人陶醉。
作为记者,我试图捕捉舞台上的精彩瞬间,但光线昏暗,角度不佳,拍摄效果不佳。正遗憾时,注意到前方的一盏舞台照明灯,圆球形的灯光宛如草原上的一轮明月,象征着乌兰牧骑姑娘们对事业成功与爱情圆满的追求。
我灵机一动,决定拍摄一张特写。调整镜头参数后,纵身跃上舞台,迅速按下快门,捕捉到“明月”下姑娘欢快的舞姿。这张照片动静结合,远近相辅,效果极佳,后来在《上海家庭报》等媒体发表,并在摄影展上展出,获得好评。
我一直默默寻找照片中的人物,虽然没有策马追月,但路程漫漫,经历的曲折不少,始终未能如愿。直到2009年牛年春节前夕,在贵都大饭店参加新年迎春聚会时,偶然发现一位助兴表演苗族独舞的演员正是当年照片中的人物。因为相隔时间漫长,她的身材虽仍然姣好,面容却有所改变,经确认无误,眼前人杨女士是静安文化馆的舞蹈专职指导。
这次邂逅让我明白,机会极其宝贵,稍纵即逝,只有敏锐捕捉,才能成功,错过了还坚持,也许会重逢,也许会永远落空。
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这幢建筑,承载了我的回忆,见证了无数婚礼的甜蜜、艺术家的灵感,以及这座城市的变迁。如今,贵都大饭店虽落幕,但我相信,上海国际俱乐部会在未来绽放光彩,继续书写属于这幢建筑的传奇。
60后,笔名林木、三棵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其文集《雨中听琴》《窗里望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现为某杂志编辑部主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